鼻唇沟的长度和深度等形态学方面的个体差异较大,它是唇颊区—面内侧区显现老化的较重要的征象。鼻唇沟属于混合型皱纹,随着年龄的增大,鼻唇沟的深浅对于面部是否年轻化有着重要的作用。
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,鼻唇沟形成机制可归纳为如下两点
1、鼻唇沟是上唇表情肌活动的产物 Barton、Zufferey等人的尸体解剖观察结果,证实了多条面肌参与鼻唇沟的构成,按其对鼻唇沟形成机制方面的重要性,依次为:提上唇鼻翼肌、上唇提肌、颧小肌、口角提肌、颧大肌、颊肌、笑肌等。正是由于这些表情肌长期、持续的活动,较终产生并加深了鼻唇沟。因此,面瘫患者鼻唇沟消失(见于年轻患者)或变浅(见于老年患者)。
2、鼻唇沟代表着两个皮肤区域的结合线 Yousif的观察结果证明,鼻唇沟外(上)测区域不含有表情肌附着,因此也就没有肌肉支持;在沟的内(下)侧,表情肌深入皮肤,支持该区域抵抗重力和老化过程中的松弛效应。老化过程中,没有受到支持的鼻唇沟外侧皮肤和软组织的下降速率,远大于内侧的皮肤和软组织。正是这种两个相邻皮肤区域下降速率的差异,产生并加深了鼻唇沟。
根据形成机制,可分别归纳为动态机制学说和静态机制学说。按照形态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,实际上应将两者结合起来,共同解释鼻唇沟的形成机制才算完整,即在形态学差异的基础上,表情肌的搜索始动了鼻唇沟的动态变化过程。鼻唇沟的变化过程并非独立的,与其伴随的事其周围组织结构和形态的老化改变,如颊部、上下唇等。
鼻唇沟填充术后的特点:
1、预防感染:抗菌素,保持口腔清洁;
2、冰袋冰敷,减少肿胀,局部制动固定;
3、14天后使用化妆品,但注意不要用力;
4、手术后数周方可进行剧烈活动;
5、并发症较少,几个月后再进行手术的评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