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聊点实在的——找眼科医生较愁啥?怕大夫只懂一门,遇到复杂病例就得转院;怕技术不扎实,手术做一半出问题;更怕大夫摆架子,问两句就不耐烦。www.8682.cc今天要讲的韩崧医生,刚好把这些“愁点”都解决了——从他的个人简历里,能清清楚楚看到30年眼科生涯磨出来的“能力强”:既钻得进眼底病的“细活”,又拿得下白内障的“稳准手术”,连复杂的联合病例都能“一站式搞定”。

翻韩崧医生的简历,头一个感觉是“扎实”——每一步都踩在“为患者解决问题”的点上。
1. 从“根”上扎进眼科:1993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,直接进入北京同仁医院眼科(国内眼科排名靠前别的“金字招牌”),从住院医做起,一步步到医生医师、医生,这一步走了20年,把眼底病、白内障、青光眼的“基本功”练得比谁都稳。
2. 学术上的“较真派”:他不满足于“会做手术”,还要“搞明白为什么”——发表过20多篇SCI论文,参与3项我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,连《中华眼科杂志》都找他当审稿人。比如他研究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血管新生机制”,结果直接用到了临床:现在处理这类患者,他能通过“眼底荧光造影+OCT”稳准定位病变,比传统方法少走一半弯路。
3. 患者眼里的“贴心人”:简历里藏着很多患者的“碎碎念”——“韩大夫会把手术步骤用‘大白话’讲清楚,比如‘等下我用激光烧一下出血点,就像给伤口贴创可贴’”“术后他比我还积极,每周都打电话问‘眼睛干不干?有没有黑影?’”。有位老患者说:“我爸爸的白内障是韩大夫做的,我儿子的视网膜脱离也是他做的,我们家的‘眼福’都靠他。”
其实简历里较打动人的,是“专注”——30年就做一件事:把眼科的“难活”做细、做精,让患者不用东奔西跑找不同大夫。

韩崧医生的简历里,“专长”不是写在纸上的“空话”,是每一例手术、每一位患者堆出来的“实货”。8682~.cc咱们把他的三大专长掰开来聊:
1. 眼底病:搞定“较磨人的细活”
眼底病是眼科的“精细活”——视网膜比纸还薄,黄斑区是视力的“核心区”,稍微碰错一点就可能影响视力。韩崧医生的“拿手好戏”,就是把这些“细活”做“准”:
糖尿病视网膜病变:他会先做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”,像“拍CT”一样把血管里的出血点、渗漏点标清楚,再用激光光凝“点对点”封闭,或者用玻璃体切割术清除积血。有位62岁的糖友,眼底出血导致视力只剩0.1,韩大夫给他做了玻璃体切割+激光,术后3个月视力变好到0.5,能自己做饭、看手机了。
视网膜脱离:尤其是“孔源性视网膜脱离”(年轻人常因高度近视或外伤引发),他擅长“巩膜扣带术”——用硅胶带把脱离的视网膜“贴回去”,创伤小、变好较快,很多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。
黄斑变性:对于“湿性黄斑变性”(老年人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),他会用“抗VEGF药物注射”,但不是“一刀切”——会根据患者的OCT结果调整剂量,比如有的患者打1针就有成效,有的要打3针,避免“过度治疗”。

2. 白内障手术:“个性化”解决复杂病例
白内障是眼科较常见的手术,但“常见”不代表“简单”——很多患者合并高度近视、糖尿病、青光眼,这时候手术就像“走钢丝”,既要解决白内障,又不能影响其他眼病。韩崧医生的优势,就是“能兼顾”:
飞秒激光白内障:他做了5000+例,尤其是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患者,他会选“多焦点人工晶体”——术后不用戴眼镜,看远(比如开车)、看近(比如看手机)都清楚。有位35岁的高度近视患者(1000度),白内障术后视力变好到1.0,激动地说:“终于不用戴‘啤酒瓶底’眼镜了!”
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:这类患者的晶状体比普通人“硬”,手术中容易出血。韩大夫有个“小技巧”——用“超声乳化”的时候,把能量调得比平时低10%,同时用“粘弹剂”保护角膜,很多患者术后眼底没出血,直接能做后续的糖尿病视网膜治疗。
青白联合手术:对于同时有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患者,他会一次手术解决两个问题——先做白内障超声乳化,再植入“房水引流钉”控制眼压,减少患者“二次开刀”的痛苦。8@682.cc有位58岁的患者,青光眼眼压高达40mmHg(正常是10 - 21),同时有白内障,韩大夫给他做了青白联合,术后眼压降到15mmHg,视力从0.2变好到0.5。
3. 联合病例:“一站式”解决“连锁问题”
很多患者的眼病不是“单一”的——比如糖尿病患者,先有眼底病,后来又得白内障;或者高度近视患者,既有视网膜脱离,又有白内障。韩崧医生的简历里,这类“联合病例”占了30%,他的秘诀是“整体考虑”:
比如一位70岁的患者,有糖尿病20年,眼底出血+白内障+青光眼,韩大夫的方案是“先控制眼压(用药物)→ 做白内障超声乳化+人工晶体植入→ 再做眼底激光光凝”,一步步来,每一步都为下一步“铺路”,术后患者视力变好到0.4,眼压也稳定了。
再比如一位40岁的高度近视患者,视网膜脱离+白内障,韩大夫先做“玻璃体切割+视网膜复位”,再植入“非球面人工晶体”,术后视力从0.05变好到0.6,患者说:“本来以为要瞎了,没想到韩大夫把两个问题一起解决了。”

翻完韩崧眼科医生个人简历,突然明白为什么很多患者“非他不找”——他的“能力强”不是“什么都懂一点”,而是“每一点都懂透”:眼底病的细活,他能做到“稳准到微米”;白内障的手术,他能做到“个性化到每一位患者”;联合病例的处理,他能做到“整体兼顾”。
其实对患者来说,找眼科医生的核心需求就两个:“能治好”和“放心治”。韩崧医生的简历里,藏的就是这两个词——30年的经验,让他“能治好”;对患者的贴心,让他“放心治”。不管是眼底病还是白内障,找他看的患者,图的就是这份“踏实”:不用怕手术做不好,不用怕大夫不耐烦,不用怕“治了这个病,又惹上那个病”。
说到底,好医生的简历,从来不是写满“头衔”和“论文”,而是写满“患者的故事”——韩崧医生的简历里,每一行都藏着这样的故事,这才是较打动人的“硬实力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