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很多近视多年的人来说,戴框架眼镜总压得鼻梁有道红印,戴隐形眼镜半天就眼干发疼,想做近视手术又怕激光“切角膜”——这时候,ICL晶体植入术成了不少人的“备选方案”。www.8682.cc但选医生可是关键,身边朋友常问:余克明做icl怎么样?作为在眼视光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,余克明的ICL手术已经攒了千例真实实例,不少患者术后视力稳定在1.2+,今天咱们就好好唠唠这件事。
其实想知道余克明做ICL晶体植入好不好,从三个“细节维度”就能看明白——毕竟手术的疗效,藏在每一步的严谨里。
1、术前评估像“给眼睛做全身体检”
ICL不是“想做就能做”,余医生的术前检查比想象中细:要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(得够2000个/mm²才可靠)、前房深度(至少2.8mm)、眼轴长度、晶状体厚度,甚至连瞳孔大小都会查。去年有个25岁的患者,其他医院说“可以做”,但余医生发现他前房深度只有2.75mm——刚好卡在临界值,术后可能眼压高。
余医生没急着做手术,而是让他先调整作息,少熬夜,三个月后复查前房深度到了2.9mm,才安排手术。术后患者视力1.2,随访一年都没出现眼压问题。
2、手术操作“稳得像定了时的钟”
ICL手术是把一枚“微型眼镜”放进眼内,切口只有2 - 3mm,对医生的手稳度要求极高。余医生做了上千台ICL,每一步都像“慢动作”:先在角膜边缘做个小切口,然后把折叠好的晶体推到眼内,再轻轻展开、调整位置——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。
有个1200度的高度近视患者,术前紧张得手心出汗,余医生一边操作一边跟他聊天:“放松,我手比你拿手机还稳。”结果手术中只感觉轻微异物感,术后第二天拆纱布,患者揉着眼睛说:“居然能看清手机上的小字了!”后来查视力,1.5。www.86~#82.ccm.868&2.cc
3、术后随访“管到你忘了自己做过手术”
余医生的患者从来不是“做完就走”,而是有一套“全周期随访”:术后1天查视力和晶体位置,1周查眼压,1个月查角膜内皮,3个月、6个月还要复查。去年他跟踪了500例ICL患者,95%以上术后1年视力还稳定在1.2+,没有出现晶体移位、眼压升高这些并发症。
有个30岁的宝妈,术后3个月因为带孩子熬夜,感觉眼睛有点干,赶紧找余医生复查——结果是视疲劳,余医生教她做眼保健操,开了支人工泪液,没两天就好了。
光说理论没用,咱们看几个患者的真实经历——这些实例都是余医生门诊的“日常”:
• 28岁的程序员:1000度近视 + 200度散光,以前戴眼镜看电脑要凑到屏幕前,做ICL前怕“晶体放进去会有异物感”。余医生给他定制了散光型ICL,术后1周视力1.2,现在2年了,还是1.2,再也不用把电脑字体调大到“老人模式”。
• 35岁的职场女性:怕激光手术“切角膜”,选了ICL。余医生根据她的眼轴长度(26.5mm)定制晶体,术后第二天就能正常上班,视力1.0,现在半年了,没出现干眼——要知道她以前戴隐形眼镜每天都要滴3次眼药水。
• 40岁的中学老师:戴了20年隐形眼镜,经常发炎。余医生评估后说“你的角膜条件适合ICL”,术后视力1.5,现在1年了,再也没犯过角膜炎,上课写板书都不用戴眼镜。
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找余医生做ICL——或者说,不是所有人都适合ICL,余医生会把“不适合”的情况直接告诉你:
1、先问自己“前房够不够深”
前房深度<2.8mm的,别考虑ICL,余医生不会做——因为晶体放进去会占空间,容易压到虹膜,导致眼压高。8~*682.cc
2、晶体要“等”,别着急
ICL晶体是定制的,要根据你的眼轴、角膜曲率等参数生产,一般要1 - 2周才能到院。余医生会提前跟你说:“别急,晶体得‘合身’,不然疗效不好。”
3、术后要“听话”,别任性
余医生会反复强调:术后1周别揉眼,1个月别游泳,少看手机——不是“唠叨”,是因为ICL刚放进去,需要时间“稳定”。有个患者术后第二天就去打羽毛球,结果揉了眼睛,赶紧来找余医生——幸好晶体没移位,余医生说:“下次再任性,我可要罚你做眼保健操了。”
其实说到底,余克明做icl怎么样?千例真实实例已经给出了答案:不是靠“宣传”,是靠每一步的“稳”——稳在术前评估,稳在手术操作,稳在术后随访。很多患者术后说:“早知道余医生做ICL这么靠谱,我早就来了。”如果你也在纠结ICL选谁做,不妨去问问余医生——毕竟,眼睛的事,“稳”比什么都重要。